首页 > 历史小说 > 万历明君 >第248章 风景天慳,金丹根宗

第231章 雨凑云集,座无虚席(2/3)

上一页 目 录 加书签 下一页
好书推荐:
  ,反反侧侧”,陷自己于不义。

  这还得了。

  此事一出,无论是科道言官,还是部院属吏,就没有愿意跟着王锡爵混的。

  王锡爵对这些目光视若无睹。

  他当然知道自己如此作为,有些格格不入,早在当年得罪张四维被贬到南直隶的时候,他就有觉悟了。

  但他自觉如今朝廷的氛围不差,多少有做事的一张桌案,何苦汲汲于笼络门生?

  一如方才他呵斥王应选,也是出于公心——不是忌惮张居正,相反,他是忌惮这些中书舍人!

  今上不比嘉隆两帝。

  励精图治,日理万机,意味着有更多的权势,向着皇帝集中。

  只是月满则亏,精满则溢,权势会不可避免地从皇帝身上蔓延到身周。

  现在的中书舍人,就有了逐渐起势的苗头!

  尤其皇帝不怎么离开西苑的这一个月,这群中书舍人,俨然有了小内阁的名头!

  这也就罢了,毕竟是在朝堂内,职责内也无甚实权。

  但王应选这等主动跑上跑下的动作,是想干什么?

  延伸职权?阴谋结党?

  王锡爵心中提起了十分的警惕,继而采取了最为直接的方式,当面挑破敲打。

  屡教不听的话,也莫怪他下狠手了!

  一小段插曲,让文华殿内窃窃私语的声音小了不少。

  随着同僚们陆续入殿。

  攀谈的廷臣自觉分开,站到自己对应的班次上。

  随着文渊阁大学士申时行与司礼监掌印张宏压轴而来,纠仪官徐文璧、蒋克谦也从侧殿转入,分别站在班次首位。

  司礼监代表皇帝,率先开口:“开始罢。”

  张宏朝朝空空如野的御座恭谨下拜。

  群臣依次行礼。

  申时行当仁不让领班出列,开口道:“关于月前钱法之议,陛下将工、户二部的奏陈打了回来,着我等参看工科给事中万象春的条陈,再如议具覆。”

  申阁老主持早朝半年,越显气度从容的同时,安排亦是井井有条。

  所谓万象春的条陈,提前便已传阅给诸多同僚。

  清丈之后是税改,一场大战还未停歇,其后紧接着另一场。

  中枢不能拍脑袋出政令,自然有好一番准备,钱法是税法的基本准备,目前正议到铜钱法度上。

  本朝的铜钱法度就一个字,乱。

  洪武至宣德年间,为了推行宝钞,虽然铸造铜钱,却不许民间使用。

  宝钞的信用与空缺市场,就明晃晃地摆在那里,这般行为引得大规模私铸流通,乃至官署亲自下场,同流合污。

  正统至成化年间,宝钞完全失效,中枢无能为力,干脆发了癫。

  开放禁钱的同时,自己也不铸造铜钱。

  至于私铸?对不起,照样不许。

  这不闹钱荒才是怪事,用彼时户部尚书丘濬的抱怨来说就是,阻塞货流,荼毒商事。

  直到弘治十六年二月,中枢才意识到事态严重性,决定重新铸钱“弘治通宝”。

  但上面想通了没用,得下面去做事才行——一如万历清丈,官吏考成硬生生准备了七年之久——而孝宗一朝早已失去了上传下达的能力。

  几年后孝宗皇帝决定查一查自己的钱法执行得怎么样,得到的答复是“各处所铸,十之一二”。

  孝宗无奈之下,只能降旨,盘查两京内府以及十三布政司所贮洪、永、宣三朝钱币。

  赫然是铸钱搞不下去了,只能赎买祖宗们铸造的铜钱,以期缓解商货流通的疲软。

  这当然没用。

  直到世宗皇帝登基,才勃然大怒,开始清算旧账,命“户部会同工部,査累朝未铸铜钱,俱为补铸。”

  嘉靖六年,十八年、二十三年、三十二年,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发行铜钱,钱法在嘉靖一朝续了好大一口气。

  到了穆宗皇帝时又乱几年,概因穆宗皇帝着实没甚主见。

  南京户部说铸本缺乏,穆宗便停了铸钱。

  随后,谭纶又上奏说铸钱乃是藏富之良政,不仅要铸,还要统一制式,不以年号,而统一铸为大明通宝,以便百姓辨识流通。

  穆宗皇帝觉得有理,便命出工本一百二十万铸钱。

  随后张四维上奏说,别的皇帝都是年号铸钱,到了本朝就没了特色,是不是看不起咱们穆宗皇帝?

  穆宗想想觉得有理,又收回了成命。

  山西巡抚靳学颜觉得不行啊,说好的铸钱难道就这样不铸了么?当即上奏说,不行也可叫“隆庆通宝”啊。

  隆庆皇帝一想,又认可了。

  来来回回到隆庆四年四月,高拱终于看不下了。

  高老头虽然不懂钱法,但也知道政策不稳定,不利于市场信心的道理,上奏让隆庆皇帝“不许更为多言,乱民耳目”——别想一出是一出了,给老百姓都整糊涂了。

  到底是高老头说话好使,隆庆皇帝这才拿定主意,命户部铸隆庆通宝钱二百万文,“自是钱法复稍通矣”。

  当然,也只是钱法“稍通”,勉强稳住了市场交易。

  私铸泛滥、官钱定价无常、偷工减料好坏不一,仍旧是问题一大堆。

  到了万历一朝,要为税改做准备,这些问题就不得不着手解决了,否则大环境都有问题,税改一下,只怕立刻就是天下板荡。

  户部左侍郎李幼滋脸上有些挂不住,出列问道:“申阁老,敢问陛下因何不取我部条陈?”

  关于钱法之议,户部方面是他主持的部议。

  部里的意见几乎不约而同,“私钱既行,官钱益壅,一严首恶,一开告捕,一禁私贩。”——不是户部现行的钱法不好,是被私钱给害了,得上手段、抓典型才是。

  申时行闻言,转头看向这位今年新晋的户部堂官,客气地解释道:“陛下说,原则上的财税问题,大方向上尽量用财税手段。”

  言外之意,户部的条陈隔靴搔痒,只配作为补充,给正策敲敲边鼓。

  李幼滋无言以对。

  工部侍郎万恭见状,紧随其后,表明态度:“申阁老,按照万象春的条陈,工部核算过了。”

  “统一制式这个不难,可将金背、火漆、鏇边三样名色归一,统一命为大明通宝,产出年号缀于背面即可。”

  这事当然简单,毕竟制式统一了,人工和用料都能省出一截。

  若不是穆宗觉得此举虚弱年号,早在隆庆年间,工部就上手这样干了。

  “但汰除杂质一条,委实不合情理,按此铸钱,工本至少要多出七成!”

  “如今国库的铜本,恐怕难以支撑。”

  在他看来,万象春的条陈简直不食人间烟火。

  简而言之,就是这位万给事中认为,钱法不行的主要原因,是因为朝廷的铜钱太驳杂廉价了,百姓认不全,看不上。

  不仅要统一制式、雕刻精美,还要去除铅砂,增加含铜量,百姓爱用,官钱也就流通上了。

  但前者简单,后者就难了,国库未必能吃得住这个成本。

  “此言差矣。”

  一道声音响起,众人回过头去。

  却是兵部尚书殷正茂出列驳斥。

  别看殷正茂是个帅才,但在钱法上,也是一代专家——时人都戏称其经年贪污之下,已然入了财道。

  殷正茂浑然不觉,大着肚皮,中气十足道:“万侍郎莫要诓骗我等,我朝铸银,别说工本多出七成,便是翻倍朝廷都还有得赚。”

  朝廷铸钱,从来都是大赚特赚。

  嘉靖年间殷正茂参与过一次钱法的讨论,彼时他亲自算过,以工本银39万两,可得铜钱65000万文,价值银93万余两。

  基本上是两倍三成还有余的利润。

  万恭闻言,怫然不 南柯园提供了鹤招创作的《万历明君》干净清新、无错版纯文字章节: 第231章 雨凑云集,座无虚席在线免费阅读。
上一页 目 录 加书签 下一页
新书推荐:
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如有疑问,请联系作者删除

Copyright © 2021 南柯园 All Rights Reserved.

地图导航 地图XML返回顶部